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为促进青年创新人才成长,深化高校素质教育,引导学生在课外学术实践竞赛中激发研究兴趣,提升创新能力,展示课外学术水平,北京大学第三十四届“挑战杯”系列赛事将于2025年10月13日正式启动,现将开赛工作通知如下。
1 “挑战杯”系列赛事概况
北京大学“挑战杯”系列赛事是校内规模最大、最具权威性和影响力的学生课外学术科研活动。“挑战杯”参赛范围广,涉及领域多,学术含量高,迄今为止已举办三十三届,不仅鼓励和推动了学生科研活动的开展,更成为同学们施展才华的舞台,成为校内的一大焦点。
本届北京大学“挑战杯”系列赛事包含五个比赛赛道,分别为五四青年科学奖竞赛(以下简称正赛)赛道、跨学科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以下简称“跨学科”)赛道、特别贡献奖竞赛(以下简称“特贡”)赛道、“人工智能+”专项赛(以下简称“人工智能”)赛道以及“创新创业”专项赛(以下简称“双创”)赛道。
正赛
正赛设立的宗旨是“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勇于创新,全面发展,迎接挑战”,该类型比赛形式与“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类似;
“跨学科”赛道
“跨学科”赛道响应了北大学生日益增长的跨学科学习和研究的需求,是北京大学学生课外学术科研活动体系中的重要一环;
“特贡”赛道
“特贡”赛道参赛项目的选题主要聚焦社会治理和社会服务等问题,鼓励在校学生为社会发展献计献策,是“挑战杯”系列赛事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工智能”赛道
“人工智能”赛道选题鼓励在校学生充分利用自身所学所长,助力人工智能技术与各行业深度融合的“人工智能+”向纵深发展;
“双创”赛道
“双创”赛道旨在激发青年学子的创新潜能和创业热情,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注入青春动能。
2 奖项设置
北京大学第三十四届“挑战杯”各赛事设校级特、一、二、三等奖,其中“跨学科”赛道、“特贡”赛道、“人工智能”赛道和“双创”赛道另设优秀奖。五项赛事相互独立,同一件作品只可申报一项赛事。院系对研究题材属于本院系的所有作品进行学术指导,并推荐优秀作品参加校级评审。
注:为了提高学术水平,增强学生学术道德意识,激发青年学术创新兴趣,第三十四届“挑战杯”正赛、“跨学科”“特贡”“人工智能”赛道的所有参赛作品,参赛团队总人数原则上不超过六人。如有特殊需求,要求增加参赛团队人数的须写出申请(应包括姓名、赛道、作品名称、必要理由等信息),由指导教师签字,提交到北京大学“挑战杯”科技工程办公室。
3 日程安排
2025年10月,启动第三十四届“挑战杯”系列赛事宣传工作。
2025年11月5日前,举行院系宣讲会。
2025年11月7日前,对参赛作品进行立项。参赛作品立项信息登记见《北京大学第三十四届“挑战杯”作品立项申请表》(附件一)、《北京大学第三十四届“挑战杯”立项信息登记表》(附件二)、《北京大学第三十四届“挑战杯”系列赛事“创新创业”专项赛立项申请表》(附件六)。
2026年3月前,开展研究。
2026年3月下旬,“挑战杯”竞赛正赛团队或个人向院系提交作品,“跨学科”、“特贡”和“人工智能”参赛团队或个人直接向“挑战杯”科技工程办公室提交作品,“双创”参赛团队或个人向创新创业91直播
提交作品。
2026年4月上旬,院系对“挑战杯”竞赛正赛参赛作品进行审阅,并推荐优秀作品进入校级评审。对于截至2025年11月已经结题的优秀本科生科研作品,院系可根据配比推荐作品进入校级评审的决赛答辩。
2026年4月中旬,通过院系初评的“挑战杯”竞赛正赛参赛作品及院系推荐的本科生科研作品与“跨学科”“特贡”“人工智能”竞赛作品一同进入校级评审,评审由“挑战杯”科技工程办公室组织实施。“双创”赛道由创新创业91直播
负责组织评审。
2026年4月下旬至5月,组织举办第三十四届“挑战杯”系列赛事校级评审及答辩等活动。具体安排另行通知。
备注:第三十四届“挑战杯”系列赛事特别贡献奖课题招标将会提前在北大门户、北大团委公众号、未名BBS学术科创部版等平台进行公告,请及时关注。
4 评审机构
北京大学第三十四届“挑战杯”系列赛事评审小组主要负责指导学生参加第三十四届“挑战杯”系列赛事及其他学术科研相关活动,为院系宣讲提供信息及帮助,参与参赛作品校级书面评审及终审答辩。
5 评奖规则
正赛赛道设特、一、二、三等奖。院系根据配比推荐拟授予二等奖与三等奖的作品,“挑战杯”科技工程办公室经过审核,授予二等奖和三等奖。同时,院系根据配比推荐进入校级终审答辩的作品,结合答辩得分,以及文、理科作品数量比例等确定一定数量的作品为特等奖获奖作品,进入终审答辩的其他作品为一等奖获奖作品。
“跨学科”赛道、“特贡”赛道、“人工智能”赛道设特、一、二、三等奖与优秀奖。未能进入终审答辩的作品根据得分情况授予对应赛道二等奖、三等奖与优秀奖。在进入终审答辩的作品中,综合考虑作品的书面评审得分、终审答辩得分以及学科作品数量比例等确定一定数量的作品为对应赛道特等奖,进入终审答辩的其他作品为对应赛道一等奖。
“双创”赛道设特、一、二、三等奖与优秀奖。未能进入终审答辩的作品根据得分情况择优授予“创新创业”专项赛二等奖、三等奖与优秀奖。在进入终审答辩的作品中,综合考虑作品的现场路演表现、书面初评得分和学科项目数量比例等确定一定数量项目为“创新创业”专项赛特等奖,进入终审答辩的其他项目为“创新创业”专项赛一等奖。
对于进入正赛赛道、“跨学科”赛道、“特贡”赛道、“人工智能”赛道及“双创”赛道校级终审答辩的作品,如出现多名评委指出相关作品质量未达到一等奖奖项水平,将在征求现场评委意见后进行降档处理。
各奖项的数量分配将根据实际报名参赛的作品数量情况,由“挑战杯”科技工程办公室决定获奖的比例。此外,获得北京大学“挑战杯”奖项,且提交时间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周期内的参赛作品,将按照所获奖项以及“挑战杯”的具体标准,经评审和选拔后,择优推荐代表北京大学参加首都“挑战杯”竞赛,获奖作品将按照上级团组织的名额分配择优参加“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6 资助办法
为及时向参赛团队提供科研资助,作品结题之后,将按照参赛作品在“挑战杯”各项赛事中最终所获奖项等级拨付不同金额的资助。具体资助金额以及获得资助参赛作品的数量将结合比赛报名的实际情况,按照数量配比进行确定,解释权归“挑战杯”科技工程办公室所有。
7 材料报送方式
1.正赛参赛项目由院系汇总提交,团队向院系提交申请表需命名为“立项+正赛+团队负责人姓名+院系”;需按要求提交作品立项申请表(附件一)和立项信息登记表(附件二),团队负责人将申请表与登记表汇总打包,邮件请命名为“立项+正赛+团队负责人姓名+院系”,并于11月6日(周四)22:00前提交至[email protected];
2.“跨学科”“特贡”“人工智能”参赛项目申请表与登记表由团队负责人提交,团队需按要求提交作品立项申请表(附件一)和立项信息登记表(附件二),邮件请命名为“立项+跨学科/特贡/人工智能+团队负责人姓名”,于11月7日(周五)17:00前提交至[email protected]。
3.“创新创业”专项赛报名表与登记表由团队负责人填写并提交,团队需按要求提交创新创业专项赛立项申请表(附件六)和立项信息登记表(附件二)电子版,邮件请命名为“立项+创新创业专项赛+团队负责人姓名+院系+A(细分赛道)/B(细分赛道)”,并于11月7日(周五)17:00前提交至[email protected]。
8 咨询通道
如您有意向参加、想了解更多信息或有任何疑问,可通过下方二维码进入挑战杯通知群或发送邮件至[email protected]。
